跳转至

二次域

二次有理数

定义

二次有理数 是可以表示为整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数。

用词说明

在初等数论书上,「二次有理数」写为「二次无理数」。这是因为,二次有理数不是有理数,而是无理数。在近世代数书上,写为「二次有理数」或者「二次代数数」,表明它与有理数拥有相似的性质。

同样地,还有「二次整数」。二次整数不是整数。「二次有理数」一词与「二次整数」相对应,与有理数和整数的关系完全一致,有理数是整数的比值。

所有二次有理数均可以表示成以下的形式:

\[ a+b\sqrt{d} \]

其中,\(a\)\(b\) 为有理数,\(d\) 为整数。任意这种形式的数都是二次有理数,两者为一一对应。

\(d\) 为正,则集合中所有数均为实数,称为实二次整环或者实二次域。若 \(d\) 为负,则集合中除了一般的有理数以外全部不是实数,称为虚二次整环或虚二次域。

范数

同一个整系数二次方程有两个根。如果它们不是一般的有理数,那么它们在形式上只在二次根号前相差一个正负号。

如果两个二次有理数只在二次根号之前相差正负号,称它们互为 共轭 关系。因为一般的有理数在二次根号前面的系数是 \(0\),因此一般的有理数与它自身为共轭关系。

显然,在虚二次域中,某数的共轭的概念,与复数共轭的概念一致。但是在实二次域中这两个概念不一致。

在二次域中,由加减乘除(非 \(0\))四则运算产生的等式,无法区分共轭关系。也就是说,在等式中将每一个数换成它的共轭数,即将每一个二次根号的符号改变,等式仍然成立。

二次有理数与它的共轭的和称为 。某数的迹就是它的有理数部分的 \(2\) 倍,形式简单,因此很少研究迹。

二次有理数与它的共轭的积称为 范数

\[ N(a+b\sqrt{d})=a^2-db^2 \]

显然,在虚二次域中,范数的概念,与复数的模的平方的概念一致。但是在实二次域中这两个概念不一致。由于 \(d\) 不含平方因子,不可能是平方数,因此只有 \(0\) 的范数是 \(0\)

范数具有保持乘法和除法(非 \(0\))的良好性质。

\[ N(a_1+b_1\sqrt{d})N(a_2+b_2\sqrt{d})=N((a_1+b_1\sqrt{d})(a_2+b_2\sqrt{d})) \]
\[ \frac{N(a_1+b_1\sqrt{d})}{N(a_2+b_2\sqrt{d})}=N\left(\frac{a_1+b_1\sqrt{d}}{a_2+b_2\sqrt{d}}\right) \]

一个二次有理数与它的共轭相乘为这个数的范数,因此它的倒数就是它的共轭与范数之比。

\[ a+b\sqrt{d}=\frac{a-b\sqrt{d}}{N(a+b\sqrt{d})} \]

二次整数

首项系数为 \(1\) 的整系数二次多项式 \(x^2+px+q=0\) 的零点是:

\[ \frac{-p±\sqrt{p^2-4q}}{2} \]

称为「含有根号 \(d\) 的二次整数」,全体记作二次整环 \(Z(\sqrt{d})\),对于加减乘封闭。不同的 \(d\) 对应于不同的整环。普通的整数环是每一个二次整环的理想。

第一种情况:对于所有的 \(d\)\(a+b\sqrt{d}\) 一定是二次整数。

第二种情况:当 \(d\)\(4\)\(1\)\(a\)\(b\) 是奇数的时候,\(\frac{a+b\sqrt{d}}{2}\) 也是二次整数。因为这种情况也是首系数为 \(1\) 的整系数多项式的零点:

\[ x^2-ax+\frac{a^2-db^2}{4}=0 \]

奇数的一半称半整数。两个半整数配上除以 \(4\)\(1\)\(d\) 开二次根号,也是二次整数。

以上的 \(d\) 全部可正可负。当 \(d\) 为正时就是普通意义的二次根号,当 \(d\) 为负的时候可以理解成对绝对值开根号,并乘以虚数单位 \(\mathrm{i}\)

二次整数有两个线性无关的分量,因此二次整数是二维的。

同类二次整数的比是二次有理数。

单位数

如果一个二次整数的倒数还是二次整数,称这个二次整数为 单位数。二次整数是单位数的充要条件是它的范数为 \(1\)\(-1\)

单位数对于乘法封闭,构成单位群。有一个核心位置的定理(证明极难):

狄利克雷单位定理:数域的单位群是有限生成阿贝尔群。

狄利克雷单位定理表明:单位群维数有限,存在一组基。所有的单位数可以由基的乘积表示。这组基(不含 \(1\)\(-1\))称为 基本单位数

三种整环

有三种整环的概念:

Euclid 整环:满足 辗转相除法 的整环。

主理想整环:每一个理想都是主理想的整环。一个重要的性质是,它满足 Bezout 定理

唯一分解整环:每个元素的非相伴分解都唯一的整环,满足 唯一分解定理

三个概念是层层嵌套包含的关系,唯一分解整环在最外面,欧几里得整环在最里面。欧几里得整环一定是主理想整环,主理想整环一定是唯一分解整环,而反之则不然。因此三个定理也有层层递推的关系。

虽然唯一分解整环不一定是主理想整环,例如在取模多项式整环中可以找到反例,但是在二次域中,这两个概念是重合的,即二次域的主理想整环与唯一分解整环范畴重合。因此,二次域只分为辗转相除和唯一分解两种特殊情形。

在虚二次域中,只有 \(-1\)\(-2\)\(-3\)\(-7\)\(-11\) 对应的虚二次整环是 Euclid 整环,其余均不满足辗转相除法。

在实二次域中,只有 \(2\)\(3\)\(5\)\(6\)\(7\)\(11\)\(13\)\(17\)\(19\)\(21\)\(29\)\(33\)\(37\)\(41\)\(57\)\(73\),共 \(16\) 个整环是 Euclid 整环。

对于二次域,有很重要的概念叫类数。理想的全体除以理想构成的群,得到商群的大小就称为类数。类数为 \(1\),说明相应的整环是主理想整环。

Gauss 猜想有无穷个类数为 \(1\) 的实二次域,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——关于实二次域的大多数此类研究进展都很慢。

已经得到解决的是,虚二次域中,加上上面的 \(5\) 个,只有 \(-19\)\(-43\)\(-67\)\(-163\) 也是主理想整环。

好在之前的嵌套关系成立。我们只需知道高斯整环(\(-1\))和艾森斯坦整环(\(-3\))都是 Euclid 整环,满足辗转相除法和唯一分解定理就够了。

参见 OEIS:

Squarefree values of n for which the quadratic field Q(sqrt(n)) is norm-Euclidean

Q(sqrt(n)) is a unique factorization domain (or simple quadratic field)

相伴与唯一分解

如果一个二次整数乘一个单位数得到另一个二次整数,那么这两个二次整数是 相伴 关系。

唯一分解定理一定要考虑相伴关系才有可能成立。例如,若不考虑相伴关系,由于 \(-1\) 是单位数,整数不满足唯一分解:

\[ 10=2*5=(-2)*(-5) \]

我们必须在相伴这个等价关系构成的诸多等价类中,为每个类指定一个数作为这个类的代表,即定义 本原数,才可能有唯一分解。

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,如果指定 \(2\)\(5\) 为本原数,那么 \(-2\)\(-5\) 就不是本原数,此时 \(10\) 的分解才变得唯一了。

本原数的规定是人为的,即如果定义 \(-2\)\(5\)\(2\)\(-5\) 或者 \(-2\)\(-5\) 为本原数,在唯一分解的角度不会引起矛盾。一般会根据实际问题的研究方便定义本原数。例如,如果我们习惯于在正整数范畴研究问题,那么将正整数定义为本原数即可。

我们看到,事实上只需为所有的素数(在唯一分解前提下与不可约数等价)定义本原数就够了,其他的非素数的本原数定义必然由素数的本原数定义合成。

狄利克雷特征

讲述虚二次域的相关内容,需要先讲讲有关特征的概念。

定义:对于正整数 \(k\)\(\chi(n)\) 是定义在全体整数集合上不恒为 \(0\) 的数论函数。如果满足条件:

不互素时取值为 \(0\)\(\chi(n)=0\),当 \(\gcd(n,k)>1\)

周期为 \(k\)\(\chi(n+k)=\chi(n)\)

完全积性:对于任意整数 \(m\)\(n\),有 \(\chi(mn)=\chi(m)\chi(n)\)

那么,\(\chi(n)\) 称为模 \(k\) 的狄利克雷特征,简称模 \(k\) 的特征,可以记作 \(\chi(n, k)\)

根据上述定义,可以直接推出:

\(1\) 处取值为 \(1\)\(\chi(1)=1\)

\(-1\) 处取值为 \(\pm 1\)\(\chi(-1)=\pm 1\)

互素时取值:当 \(\gcd(n,k)=1\) 时,\((\chi(n))^{\varphi(k)}=\chi(n^{\varphi(k)})=\chi(1)=1\)

即,当自变量 \(n\) 与模数 \(k\) 互素时,模 \(k\) 的特征只能取 \(1\)\(\varphi(k)\) 次单位根,值域有限,因此模 \(k\) 的特征的个数也有限。

显然,当 \(\gcd(n,k)=1\) 时,\(\chi(n)\) 恒取值为 \(1\) 的数论函数一定是模 \(k\) 的特征,称为模 \(k\) 的主特征,记作 \(\chi^0 (n, k)\)。模 \(1\) 和模 \(2\) 只有主特征。

一个特征,如果只取实数值(即取值为 \(\pm 1\)),称为实特征。模 \(3\) 和模 \(4\) 的特征都是实特征。

能取到非实数值得特征称为复特征。两个模 \(k\) 的特征,如果取值在复数域上共轭,称为共轭特征。实特征的共轭特征为本身。共轭特征的乘积为主特征。模 \(k\) 的全体特征的共轭仍旧为模 \(k\) 的全体特征。

关于特征,有如下一些定理:

定理:设 \(\gcd(k_1, k_2)=1\),那么一定存在唯一的模 \(k_1\) 的特征 \(\chi(n, k_1)\),使得当 \(n\equiv 1\pmod k_2\) 时,

\[ \chi(n, k_1k_2)=\chi(n, k_1) \]

定理:设 \(\gcd(k_1, k_2)=1\),那么一定存在唯一的模 \(k_1\) 的特征 \(\chi(n, k_1)\) 以及模 \(k_2\) 的特征 \(\chi(n, k_2)\),使得对于任意整数 \(n\),有:

\[ \chi(n, k_1k_2)=\chi(n, k_1)\chi(n, k_2) \]

根据这个定理,特征可以随着模数的分解而分解,因此只需研究模为素数幂的特征即可。

对于奇素数的幂 \(p^a\),存在原根 \(g\),特征完全由它在原根 \(g\) 上的取值唯一确定。特征在原根 \(g\) 上可能的取值有:

\[ \chi(g, p^a)=\mathrm{e}^{\frac{2\pi \mathrm{i}l}{\varphi(p^a)}} \]

因此在模 \(p^a\) 情形下至多有 \(\varphi(p^a)\) 个不同的特征。根据原根对数的性质,上述特征在 \(l\) 不同时不同。因此,模 \(p^a\) 的特征恰好有 \(\phi(p^a)\) 个。

标记顺序以作为区分:当 \(\gcd(n,p)=1\) 时,取定模 \(p^a\) 的原根 \(g\),则有

\[ \chi(g, p^a, l)=\mathrm{e}^{\frac{2\pi \mathrm{i}l}{\varphi(p^a)}} \]

该式唯一确定一个模 \(p^a\) 的特征。并且,当且仅当 \(l=0\) 时为主特征,当且仅当 \(l=0\)\(l=\frac{\varphi(p^a)}{2}\) 时为实特征。

同样,根据模 \(2^a\) 的性质可以证明,模 \(2^a\) 的特征恰好有 \(\varphi(2^a)\) 个。综上就有模 \(k\) 的特征恰好有 \(\varphi(k)\) 个。

可以证明,模 \(k\) 的特征的乘法群,与模 \(k\) 的缩剩余系的乘法群同构。

定理:设 \(k\) 是不为 \(1\) 的正整数,\(\gcd(a,k)=1\)\(a\)\(1\)\(k\) 不同余,那么一定存在模 \(k\) 的一个非主特征 \(\chi\),使得 \(\chi(a)\) 不为 \(1\)

类似于本原单位根,也有原特征的概念。模 \(k\) 的原特征的取值的最小正周期为 \(k\),否则为非原特征。非原特征的最小正周期整除 \(k\)

二次剩余符号 \(\left(\frac{p}{q}\right)\) 是模 \(q\) 的实特征。

\(3\) 的非主特征只有 \(\left(\frac{n}{3}\right)\),模 \(4\) 的非主特征只有 \(\left(\frac{-1}{n}\right)=\left(\frac{-4}{n}\right)\)

二次域

具有同样 \(\sqrt{d}\) 的二次有理数的全体,构成一个集合,记作 \(Q(\sqrt{d})\)

容易证明,集合 \(Q(\sqrt{d})\) 对于加、减、乘、除封闭,即任意取出两个元素,都可以进行四种运算(保证除数非 \(0\)),并且结果也在集合中。因此,它是一个域,称为 \(\sqrt{d}\) 的二次域。

\(1\)\(\sqrt{d}\) 在有理数域上线性无关,所以在同一个二次域中,二次有理数的表示法具有唯一性。如果有:

\[ a+b\sqrt{d}=e+f\sqrt{d} \]

那么有:

\[ a=e \quad b=f \]

共轭定理:在同一个二次域中,如果一个等式仅经过有限次合法四则运算构成,那么对等式两边所有数同时取共轭,等式仍然成立。

证明:取共轭后的新的等式左右两边,结果一定仍然在该二次域中。只需证明它们对应的有理系数和无理系数相等。

无论如何,系数都与根号 \(d\) 的整体无关,取共轭只是将根号 \(d\) 换成了负根号 \(d\),从头到尾只用到「平方等于 \(d\)」一个性质,因此,对应系数相等。

拓展

二次域 \(Q(\sqrt{d})\) 中的四则运算与一类特殊形式的二阶方阵同构:

\[ \begin{pmatrix} a & b\\ db & a \end{pmatrix} \]

比如,乘法的行为模式完全一致:

\[ \begin{pmatrix} a_1 & b_1 \\ db_1 & a_1 \end{pmatrix} \begin{pmatrix} a_2 & b_2 \\ db_2 & a_2 \end{pmatrix} = \begin{pmatrix} a_1a_2 + db_1b_2 & a_1b_2 + b_1a_2 \\ d(a_1b_2 + b_1a_2) & a_1a_2 + db_1b_2 \end{pmatrix} \]

因此二次有理数的一些性质可以由二阶方阵来解释。比如,范数恰好就是它的行列式:

\[ N(a+b\sqrt{d})= \begin{vmatrix} a & b \\ db & a \end{vmatrix} \]

求倒数也就与伴随方阵求逆法一致。伴随方阵恰好就是它的共轭:

\[ \begin{pmatrix} a & b\\ db & a \end{pmatrix}^\ast = \begin{pmatrix} a & -b\\ -db & a \end{pmatrix} \]

这种二阶方阵的记法参考了二维坐标系的旋转矩阵:

\[ \begin{pmatrix} \cos\theta &\sin\theta\\ -\sin\theta&\cos\theta\\ \end{pmatrix} \]

二维坐标系的旋转矩阵的行为模式就像 \(d\)\(-1\) 的特殊数域一样。

关于实二次域的相关研究,可以参见连分数和佩尔方程的部分。

虚二次域

在虚二次域中,仅当 \(d\)\(-1\)\(-3\) 的时候,存在除了 \(1\)\(-1\) 以外的单位数。当 \(d\) 为负数且不为 \(-1\)\(-3\) 的时候,单位数只有 \(1\)\(-1\)

\(d\)\(-1\) 的时候,单位数有 \(4\) 个:\(1\)\(-1\)\(\mathrm{i}\)\(-\mathrm{i}\)。当 \(d\)\(-3\) 的时候,单位数有 \(6\) 个:\(1\)\(-1\)\(\frac{1+\sqrt{3}\mathrm{i}}{2}\)\(\frac{1-\sqrt{3}\mathrm{i}}{2}\)\(\frac{-1+\sqrt{3}\mathrm{i}}{2}\)\(\frac{-1-\sqrt{3}\mathrm{i}}{2}\)

在虚二次域中,仅当 \(d\)\(-1\)\(-3\) 时,存在基本单位数 \(\mathrm{i}\)\(\frac{1+\sqrt{3}\mathrm{i}}{2}\)。其他情况不存在 \(1\)\(-1\) 以外的其他单位数,也就不存在基本单位数。

因此,两个整环 \(Z(\mathrm{i})\)\(Z(\sqrt{3}\mathrm{i})\) 是特殊的整环,称为高斯整环和艾森斯坦整环。它们直观上分别构成复平面上正方形点阵和正六边形点阵(正三角形格点),研究虚二次域的时候最经常用到这两个整环。

虚二次域中对范数的研究可以转化为 椭圆上整点问题,有名的「圆上整点问题」可以转化为对 \(d\)\(-1\) 的虚二次域的研究。

Gauss 整数

一般将 \(Q(\mathrm{i})\) 称为高斯域,相应的 \(Z(\mathrm{i})\) 为高斯整环,高斯整环中的每个元素为高斯整数,即复平面上正方形格点。

高斯域恰好是四次分圆域,因此常用来解决 四次互反律 问题。

高斯整数中,一个数有四个相伴数(含本身)。

高斯整数中的全体素数分为三类:

分歧 数:\(1+\mathrm{i}\),为原来的 \(2\) 的因子。分歧数的共轭是它的相伴数,因此可以指定任一分歧数为本原数代表。

惯性 数:所有正整数中 \(4k+3\) 形式的素数,在高斯整数中仍旧为素数。在整环扩张中保持了素数的特性,因此称为「惯性」。

分裂 数:所有正整数中 \(4k+1\) 形式的素数,在高斯整数中可以拆成一对共轭的两个素数,这两个素数不相伴。这样的新素数是分裂的。

当然,这两个共轭的素数是不同的,即共轭的两个分裂数是互素的。

对于素数中的分裂数和惯性数,本原数的指定往往有着严格的规定,这是为了解决四次剩余问题的方便。

规定:高斯整数中的本原素数 \(\pi\) 有:

\(\pi\equiv 1 \mod 2(1+\mathrm{i})\)

\(2(1+\mathrm{i})\) 的缩系中有 \(4\) 个剩余类,除了 \(1+\mathrm{i}\) 的每个素数的每个相伴数恰好落入其中一类。

对于 \(1+\mathrm{i}\) 与它的相伴数,一般指定 \(1+\mathrm{i}\) 是本原素数。

勾股方程

高斯整数最简单的应用是解决勾股方程的解。勾股方程是满足下面形式的方程:

\[ x^2+y^2=z^2 \]

左边恰好构成高斯整数的范数,即:

\[ N(x+y\mathrm{i})=z^2 \]

通过模 \(4\) 的分析,我们知道右边模 \(4\) 必然余 \(1\),即如果含模 \(4\)\(3\) 的惯性数因子,必然含偶数个。

由于分歧数和分裂数的范数都是一般整数中的素数,将左边唯一分解后必然也只能成对出现(在共轭与相伴的意义下)。即:

\[ {(u+v\mathrm{i})}^2=x+y\mathrm{i} \]
\[ N(u+v\mathrm{i})=z \]

用一般的整数写出来就是:

\[ u^2-v^2=x \]
\[ 2uv=y \]
\[ u^2+v^2=z \]

勾股方程的几何意义是单位圆上的圆周角定理,或者半正切的外能代换公式。如下图:

pic

单位圆周上的点 \(P\) 是有理点,等价于直线 \(AP\) 的斜率是有理数。

还证明相应的四次形式无解。即:

\[ x^4+y^4=z^4 \]

事实上,可以用无穷递降法证明,

\[ x^4+y^4=z^2 \]

没有整数解。

圆上整点问题

利用高斯整数的唯一分解,可以解决圆上整点问题。即给定范数为 \(n\) 的条件下,有多少个高斯整数满足这个范数 \(n\)

\[ N(x+y\mathrm{i})=n \]

仍旧将左边和右边唯一分解。左边在高斯整数意义下唯一分解,右边在正整数范畴唯一分解。

\[ N({(1+\mathrm{i})}^a)N(u_1+v_1\mathrm{i})N(u_2+v_2\mathrm{i})=2^apq \]

对于分歧和分裂的素数,范数是原整数中的素数,而 \(4k+3\) 形式惯性的素数,范数是原素数的平方。因此 \(n\)\(4k+3\) 形式的素数必须成对出现,否则无解。

然后利用简单的计数法就知道,在 \(n\)\(4k+3\) 形式的素数成对出现前提下,整点个数与含多少个 \(2\)(或 \(1+\mathrm{i}\))无关,只与 \(4k+1\) 形式的素数个数有关,每一个 \(4k+1\) 形式的素数提供 \(2\) 中选择方法,在计数中扩大 \(2\) 倍。最后由对称性,整点个数乘 \(4\) 即可。

有解数的公式:

\[ f(n)=4\sum_{d|n} \chi(n,4,1) \]

式中 \(\chi\) 为上文提到的狄利克雷特征,\(\chi(n,4,1)=\left(\frac{-1}{n}\right)=\left(\frac{-4}{n}\right)\)

Eisenstein 整数

注:Eisenstein(艾森斯坦)是 Gauss 的得意门生。

一般将 \(Q(\sqrt{3}\mathrm{i})\) 称为艾森斯坦域,相应的 \(Z(\sqrt{3}\mathrm{i})\) 为艾森斯坦整环,艾森斯坦整环中的每个元素为艾森斯坦整数,即复平面上正六边形格点。

艾森斯坦域恰好是三次分圆域,也是六次分圆域,因此常用来解决 三次互反律 问题。结合已经解决的二次互反律,就能给出六次剩余的手动计算。同样,如果结合高斯域中的四次互反律,就能解决十二次剩余的手动计算。

艾森斯坦整数中,一个数有六个相伴数(含本身)。

同样,艾森斯坦整数中的全体素数分为三类:

分歧 数:\(\frac{3+\sqrt{3}\mathrm{i}}{2}\),为原来的 \(3\) 的因子。

惯性 数:所有正整数中 \(3k+2\) 形式(\(2\)\(6k+5\) 形式)的素数,在艾森斯坦整数中仍旧为素数。

分裂 数:所有正整数中 \(3k+1\) 形式(\(6k+1\) 形式)的素数,在高斯整数中可以拆成一对共轭的两个素数,这两个素数不相伴。这样的新素数是分裂的。同样,这两个共轭的素数是不同的,即共轭的两个分裂数是互素的。

对于素数中的分裂数和惯性数,本原数的指定也有着严格的规定,这是为了解决三次剩余问题的方便。

规定:艾森斯坦整数中的本原素数 \(\pi\) 有:

\(\pi\equiv 1 \mod 3\)

\(3\) 的缩系中有 \(6\) 个剩余类,除了 \(\frac{3+\sqrt{3}\mathrm{i}}{2}\) 的每个素数的每个相伴数恰好落入其中一类。注意,这与通常的 \(3\) 的剩余类不同。艾森斯坦整数中 \(3\) 的全部剩余类有 \(9\) 个,而缩系中有 \(6\) 个。

对于 \(\frac{3+\sqrt{3}\mathrm{i}}{2}\) 与它的相伴数,可以指定 \(\frac{3+\sqrt{3}\mathrm{i}}{2}\) 是本原素数。

艾森斯坦整数可以解决下面形式的方程的解:

\(x^2+3y^2=z^2\)

或者:

\(x^2-xy+y^2=z^2\)

或者:

\(x^2+xy+y^2=z^2\)

后两个在整数范畴是等价的。这里的求解完全仿照勾股方程即可,不再赘述。

类勾股方程

定理:设 \(z\) 为奇数,则当 \(\gcd(x,y)=1\)

\[ x^2+3y^2=z^3 \]

成立,等价于存在 \(u\)\(v\)\(\gcd(u,3v)=1\),使得

\[ u^2+3v^2=z \]
\[ x=u^3-9uv^2 \]
\[ y=3u^2v-3v^3 \]

利用艾森斯坦整环的唯一分解性,该定理是显然的。

利用上述结论与无穷递降法,同样能证明三次的某种形式无解,即:

\(x^3+y^3=z^3\)

椭圆上整点问题

利用艾森斯坦整数的唯一分解,可以解决一种椭圆上整点问题。即给定范数为 \(n\) 的条件下,有多少个艾森斯坦整数满足这个范数 \(n\)。三种形式为:

\[ x^2+3y^2=n \]

或者:

\[ x^2-xy+y^2=n \]

或者:

\[ x^2+xy+y^2=n \]

方法仍旧完全一样,不再赘述。它们的结论是:

方程

\[ x^2-xy+y^2=n \]

解的个数为

\[ f(n)=6\sum_{d|n} \chi(n,3,1) \]

式中 \(\chi\) 为上文提到的狄利克雷特征,\(\chi(n,3,1)=\left(\frac{n}{3}\right)\)

\(n=2^l m\)\(m\) 为正奇数。对于方程

\[ x^2+3y^2=n \]

的结论,当 \(l\) 为奇数时无解,当 \(l=0\) 时,解数为

\[ 12\sum_{d|n} \chi(n,3,1) \]

\(l\) 为正偶数时,解数为

\[ 36\sum_{d|n} \chi(n,3,1) \]